• 首页
  • 协会简介
    盐都简介
    协会简介
    协会领导
    协会章程
    会长致辞
  • 组织机构
    机构人员
    职责职权
    入会须知
    规章制度
  • 信息动态
    协会动态
    工作计划
    通知公告
    行业信息
    媒体关注
    工作日志
    世界广角
  • 政策法规
    国家政策法规
    地方政策法规
    其他政策法规
  • 殡葬文化
    殡葬礼仪
    理论研究
    殡葬历史
    行业标准
  • 孝德园地
    孝德文化
    孝德典范
  • 咨询中心
  • 下载中心
  • 会员服务
    入会须知
    注册登录
    资料下载
    会员名录
    会员产品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殡葬文化

殡葬礼仪
理论研究
殡葬历史
行业标准

当前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从中国殡葬史的演变看殡葬业改革的现状与未来

作者:熊宗仁            来源:

     作者简介:熊宗仁,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贵州大学专门史硕士生导师、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贵州省首批省管专家。
    
     殡者,死者入殓后停灵(停柩)以待葬;葬者,掩埋尸体。从人死到殡到葬到守孝,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定制或习惯,既有实质性内容,也注重形式,故谓之殡葬。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无疑包含着殡葬文化。对传统的扬弃,是殡葬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永恒命题。对殡葬历史的了解可提供对当代殡葬改革的启示与未来发展走势的预期。
    
     一、中国殡葬的起源
    
     了解殡葬的起源,是进行殡葬改革思维纵深的切入点。
     当人类还处于蒙昧时代的初期时,受思维能力低下所限,在意识上还不可能寻求自己和自然界的关系以及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对人的生老病死也是困惑不解,不能形成灵魂与丧葬的观念。故《孟子·滕文公上》曰:“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这种弃尸于野的作法,只能说明原始人模糊观念中已有生与死的界限。自原始人产生灵魂的观念,并从自己的梦境和意念中认为灵魂不死,又由此发展为鬼魂观念;死人的鬼魂比活人的灵魂更有力量,更能祸福人类。基于这种认识,便产生了对死人的崇拜,即鬼魂崇拜,于是,一套送鬼魂和安葬死者的礼仪就应运而生。从无意识地处理和埋葬死者到有意识地安葬死者,而后形成的丧俗,其间经历了约十几万年乃至几十万年的过程。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中的瓮棺均留有一个小孔,这个小孔便是当时的人们用来供死者灵魂出入的孔道。
     我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便出现了丧葬礼俗。1933年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墓葬的遗存,是一处以二次合葬为形式的公共墓地,反映了氏族成员一视同仁的血亲关系和一律平等的地位。在老年男子、中青年妇女尸骨的周围撒有赤铁矿粉末,身上佩带有用兽牙、蚌壳和鱼骨做成的骨坠、钻孔的兽齿、石珠等装饰品以及燧石石器等物。从人类文化学的资料来看,在死者身上或身旁撒赤铁矿粉,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常见的丧葬仪式之一。红色象征鲜血,而血又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身之所。在尸体及其周围撒赤铁矿粉,表示给死者以新的血液,赋予新的生命,或者表示他并没有死,只是长眠罢了;或者说是希望死去的同伴能够复生;或者希望死去的同伴的灵魂到另一个世界也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也有学者认野兽害怕红色,是为了防止野兽对死者的侵害。至于放随葬品,是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过上人间一样的生活。而随葬品的多少,是死者在氏族中的身份地位和生者对他尊崇爱戴程度的反映。
    
     二、墓地制度的起源
    
     古时“坟”和“墓”是有区别的,坟高而墓平。即“筑土为坟,穴地为墓”。再有“冢”也是坟墓,是高而大的坟墓。“圹”是墓穴。“茔”是墓地。
     墓地制度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居室葬”。当时,人们一般居住在自然洞穴中,这样的洞穴也成为死者的墓地。我国最早的墓地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北京猿人将洞穴上层当作生者的居室,下层为死者的墓地。台湾10个土著民族中有8个在20世纪初叶还盛行这种古代的墓地制度。如泰雅族在人死时,一般即在室内自己睡床底下掘穴仰卧深埋;若父母丧世,埋葬毕,留在身边的子女就要放弃原屋,另择新地盖房居住,表示把旧屋让给父母居住。
     把墓地选择在人类居住的洞穴或屋内,既反映了远古人类感情上不愿离开死者,并设法保护死者的尸体免遭自然力的破坏与野兽啃啮的观念;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原始人的深层意识,即害怕死者的灵魂出来干扰危害生者,于是极力地讨好死者。
     墓地有一个从居室葬发展为氏族公共墓地,演化为家族墓群再演变为个人墓地的过程。当今的公墓,正是人们生前社会群体生活在死后的再现。
    
     三、葬式、葬礼
    
     中国历代的葬法有土葬、火葬、天葬(鸟葬)、树葬(挂于树上)、野葬(弃野)、瓮棺葬、悬棺葬、岩棺葬、洞葬、水葬、海葬、衣冠葬等等。
     夏代的人“事鬼敬神”,其灵魂不灭的观念反映在厚葬的盛行;商代人“先鬼而后礼”,殷商的人生活在一个充满宗教期望与阴森恐惧的鬼神世界里。据统计,殷墟出土的卜问鬼神的甲骨达十多万片;其祭祀对象之广泛、名目之繁多、活动之频繁和仪式之隆重,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商代是我国古代厚葬的第一次高潮。以商代第23代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为例,该墓发现有殉人16位、殉狗6只,出土青铜器468件(不含109个小铜泡)、700多件玉器、560多件骨角器、63件石器、47件宝石制品、11件陶器、15件虾器、3件象牙器皿以及2件残片和近7000件海贝等物。包括了礼器、乐器、兵器和众多的生活用品。
     周朝时代,人们“敬鬼神而远之”。其重民轻天、敬鬼神而远之的观念,反映在丧葬中,殉、祭奴隶和随葬青铜器与商代相比,都呈减少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和王室权力的下移,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对人死后有无灵魂产生了怀疑。在“神”与“民”的关系上,要求摆脱神主人事的状况,主张“民”脱离神的摆布,成为“神之主”。
     至战国时期,中国隆重而繁琐的丧葬程序即已基本具备,如儒家最为重视的“三年之丧”,已具一整套仪式。而自有丧葬礼仪开始便产生的等级礼制规定日益森严。
     东汉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促成了大家族墓地的兴起,一直影响到后代。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4-6-17 11:33:02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条: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  下一条: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介绍

相关文章

  • 漫谈庄子的殡葬文化观
  • 加快推进殡葬改革的路径选择
  •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介绍
  • 从中国殡葬史的演变看殡葬业改革的现状与未来
  •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
  • 临终关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 生命伦理学的兴起与疆域
  • 关于中国殡葬业当前发展的几点思考
  • 关于殡葬的性质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
  • 清明节传统民俗文化及其改良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4030526号

Copyright (C)2014-2017 www.ydbzxh.org.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盐城市盐都区殡葬协会

协会地址: 盐城市世纪大道619号世纪大厦A2幢3楼 电话:0515-88659315,88659335 传真:0515-88659335 邮箱:ydbz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