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布区域:此丧葬风俗流布于盐城盐都区尚庄镇一带
历史沿革:丧葬风俗由来已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具体从何开始,无法考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程式也在不断简化,但基本程式不变。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战乱,停灵的程式已被简化(从以前的几年改成几天)。到七十年代末,土葬改为火葬至今。虽然程式不变,但是简化多了。如送盘缠钱,只烧纸钱,不抬供,不提浆水;再如招魂送魄仪式也少见了。其他程式照常沿袭。
主要内容与形式:丧葬风俗由来已久,各地做法也不尽相同。它看似迷信,更是一种文化。这里简要介绍我们尚庄一带的丧葬风俗。
一、着衣。
着衣即穿寿衣。有些老人在很早以前就把寿衣准备好,这叫“送老衣”。老人病危,临死前,儿女们请来邻居把寿衣、寿鞋(袜)、寿帽,先单后棉穿戴整齐。有官职功名的人,穿官服,戴官帽,脚穿靴子。考究的是穿寿衣。一是带气穿,才叫“贴身衣”。其死后有衣着,鬼差不会剥他的衣服。二是要“五领三腰”,即上身五件:衬衣、小棉衣、大棉衣、罩衣、大衣(风衣);下身三件:衬裤、棉裤、罩裤。三是腰间要扎布带子
二、停灵。
老人在咽气前.儿女亲属守护在一旁。待人咽气后.把三根白布提带按前、中、后放在停丧的灵床上(棺材盖反面朝上用凳子搁起而成),再铺寿褥,由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另外请几个帮忙的亲友将死者抬到灵床上,称停丧,又称停灵或“上高”。然后用一蓝布或黑布被单盖住遗体。其口内放一铜钱,铜钱上穿上五色线,此钱称“紧口钱”。死者左手放上手绢包的饼子或馍馍,富家也有放小元宝或钱的。意即在“阴曹地府”打点行路。右手放一包茶叶,意思是走在路上休息时让押差的小鬼喝茶.脚下放—盏灯,昼夜点着,使得死者的魂魄好上路;两旁摆些点心、豆腐、半熟的米饭等供品。堂屋门旁用砖瓦垒一个灰池,专门供烧纸用,叫“钱柜子”。全家老少跪在地上,放声痛哭,意思是送走了死者的灵魂。
三、戴孝。
父母死后,儿女要戴孝。孝子头戴麻布帽,身着白大褂,腰扎白布带;女眷头顶白布(褡头);女婿、侄女婿身着白衣;其他男性晚辈一律戴白帽。若夫亡,妻子穿白戴孝;妻亡,丈夫则不戴孝。安葬后其子孙穿白鞋至脱孝(守孝期不过三个冬)。解放后,胳膊上只佩戴黑纱。其他事项也多从简。
四、报庙。
人死后,其家属到城隍庙或村头的土地庙烧纸,一路上哭叫:“报庙”。意在请土地爷“注销户口”签“通行证”,即出具死者一生行善作恶的操行评定。否则,阴曹地府不收无名鬼。
五、报丧。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仪式早在古代就已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报丧。俗语说“闻丧吊孝”,“丧不报,孝不吊”。这是礼节上的事。丧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须由房族侄子等到亲戚家报丧;如果死的是女人,报丧后,孝子孝孙要到村口跪迎其娘家人。不过,现在大多使用电话,只注重迎接方式至诚至敬罢了。
六、看地。
人死了以后,丧家便首先要请阴阳先生来找个风水好的地方,以便于葬棺。说是祖坟葬在好地方,子孙便有后福。看好地方,便由操丧负重的男子挖坑。坑挖好后,让太阳暖坑,等待下葬。
七、入殓。
一般是在死后第一天或第二天。入殓这天,把灵柩放在院内,由死者的女儿侄女等后辈女性,各抓一把纸钱擦拭其内外,一边擦一边哭,意为“泥墙”,这样才不会漏雨。一切就绪,等亲友到齐,开始入殓。将灵柩抬入屋内。放在地上,有人提着三根提带,长子抱头、次子抱脚,抬入灵柩内,用石灰粉包(或其他易吸湿的物品)将尸体挤实,仰面躺正。再揭开被单撕成三块分给儿媳和闺女,出殡时包头用,叫“罩头”。最后将三根白提带抽出上根给长子,中根给次子.下根给三子,即刻扎到腰上,意思是老人去了你有罪,把你“捆”起来。继而由长子给死者用棉花蘸清水净面,擦一下哭喊一声:“(娘)净面哩!”连续三次。净毕,将棉花往后掷,再让儿女及亲友观瞻死者的面容,作为遗体告别仪式。封灵柩前,把紧口钱拿出,钉在其盖的前方。后将灵柩重新停好(搁起),儿女守灵,亲友吊孝,一般守三天,叫“守三”。老丧多是“排五”或“头七”(即棺材停放在家五天或七天)。
八、送盘缠仪式。
亲友、家族到齐,一切妥当。天黑后,举行仪式。灵前管事人招呼亲友行礼,守灵的孝子陪礼、烧纸、点香、分香,每人拿一根点燃的香,叫“抱香”。有人领着,围棺转一圈,孝子边转边喊:“爹(娘)上轿走!”出屋后,全家痛哭。有抬轿的、抬供的、烧纸的、提浆水的(半桶清水里面泡上一把米、一把茶叶)走出家门。一路上两步掷一根香来到大街十字路口或村头,面向东南方向跪哭、上供行礼、泼浆水。完毕,众人回,死者的灵魂送上西天。因怕路上没钱花,故称“送盘缠”。
九、做七。
也叫“守期”。人死后,每七天为一个“七”。逢“七”,家人举行祭奠仪式。时间一般在午后至黄昏前(即带着太阳做)。考究的是每一次较前一次只能提前,直至六七。适逢“添七”(即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烧七)必须增人。如遇“摸七”(即农历初八、十八、二十八烧七),则孝子孝孙提着灯笼,拿着芦杖到墓地将亡灵领至家中,据说否则亡灵无法自己回家。
此外,还要做佛事。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人死后立即下地狱,行善积德较多的人立即升天,一般的亡灵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肉身,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间,丧家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之期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人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而道家也认为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
十、吊唁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和纸钱。
丧家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烛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月晶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在室内或者搭灵棚。搭灵棚规模的大小,主要由丧居院落的格局而定。从外观上看,灵堂的布置力求素净、严肃。吊唁的人一进门,丧家子孙便哭着来迎接。吊唁的人来到死者遗体(遗像)前,或垂泪痛哭,或行礼哀悼。有的地方就只在灵案上放一个铜磬,由一个人专门负责敲击,隔一会儿敲一记,说是铜磬响一声,黄泉路上就光亮一闪,灵魂可借着此光亮前行,但又不可以连连敲,不然亡灵就会踉踉跄跄。灵堂上女眷们悲泣之声,充满着整个灵堂。孝子孝媳至始至终都披麻戴孝跪在灵案边陪祭。来吊唁者都要在哀乐声中向死者跪拜。俗称“先死为大”,故除了长辈不下跪,即使平辈也得跪拜。死者的子孙全体跪于灵前痛哭。礼毕,燃放爆竹,以示祭拜礼仪的结束。现在,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开追悼会和遗体告别式。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再绕遗体一周覌瞻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劝慰的话,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要保重身体"等。
十一、殡葬。
殡葬即出殡,也叫发丧。旧俗的葬期无定日,“贫者薄而葬速,富者棺厚而雄迟”。有的富户在家祠内停搁,长的达二年之久。不过,日子也是讲究的:如老夫妻俩先走一个,必选单日子;若走的是第二个,则选双日子(但忌“六”)。举行出殡仪式这天,请来吹鼓手和阴阳先生。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出殡前,送饭三餐,由孝子孝孙及其眷属加之亲友组成一个长长的队伍,身着孝衣,清一色的白。前面有人端着一个盘。盘里盛放着敬供的饭菜,其后为长孙提着灯笼(有的以马灯代替),其他人依次排开。送饭时,女人边走边哭,直至送到目的地(庙堂附近)。准备完毕,长子端香几,孝子、陪灵人一阵哭声过后,族人拜在灵前,僧人念祭文。完毕,向死者行礼,三拜九叩。意即告诉死者:你快走吧。礼毕便送葬了。
十二、下葬仪式。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吊唁、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郑重其事。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燃放爆竹,说是为死者去阴间饯行。
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灵柩必须在太阳落山前落土。首先,将出殡时点起的火盆放在坑中,此为进一步暖坑,完毕,取出。落土的时候,扶重的拽着棕绳将灵柩徐徐放下,听从阴阳先生定位、定向。四平八稳之后,撒些大麦,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两条龙鱼(黄鳝),此为放生。继而填土。先由亲属们捧些泥土撒到灵柩上,这叫"添土"。然后由负重的填土并做好坟墓,插起孝杖即成。烧纸鳴炮后完工。此时,所有人离开,但不能回首观望。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吃一口长寿饭。意思就是"添福添寿"。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生者对生命的珍视。
十三、招魂送魄仪式。
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据说,客死在他乡的人,死后其魂魄找不到归途。这个魂魄就会像他的尸体一样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个最悲惨的饿鬼,永远轮回于异地,长久地漂泊,没有投胎转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期望着他回乡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招魂仪式的举行,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日子,但必须在六七当中。到了那天,丧家就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有的地方亲属还要登上屋顶呼喊招魂,让死者的灵魂回家来。据说,这是效仿满族等游牧民族的遗风。
尚庄一带,最为起眼的便是放河灯。但凡溺水死亡的,其家人必须在六七当晚举行这般仪式。晚饭完毕,随着一阵爆竹之声,死者溺水的河面上出现丧家的一条木船,船上一行五六人,一人站船尾划船,两人坐船头放河灯,其余的人在船舱,手上捧着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呼喊。随着一盏盏河灯下水,船舱里便哭喊声不断:“某某某,家来吧!”“某某某,家来吧!”……河灯是用纸折成的,尖头尖尾平底子,点上事先准备好的一段段白色蜡烛头放在舱底即可,一盏盏河灯飘浮在水面,整个河道及其两岸被照得通亮,。岸边观望者甚多,有的也和声呼喊,场面较为凄壮。据说,通过这个仪式,死者的魂魄就会附着在他的衣服之上,这样,招魂完毕。人死亡后,灵魂当然就要离开肉体。但是茫茫的阴间,从哪里走呢?于是下一个程序就是由活着的人来给他“指路”。“指路”就是为亡灵指引升天的道路。回家后,由僧人为其念佛并将衣服或招魂幡烧掉,即为送魄。招魂送魂仪式,表现了人们两种相互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希望死者灵魂活转回来;另一方面则要告诉死者的灵魂迅速离开。
丧葬风俗随着时间的流逝,也逐步简化。但作为一种文化,它还会被人们沿袭下去。
禁忌:1、人死不能停在室外要停堂屋。
2、男尸停堂屋东墙边,女尸停堂屋西墙边。
3、披麻带孝的子女不能上床睡觉,也不能到别人家里去。
传承现状:治丧风俗由来已久,延续至今,古时流传的基本程式大部分项目保持下来,但也有一些地方不按老式治丧,以带黑袖章的方式治丧,这一部分大多为城市,农村基本照旧。
Copyright (C)2014-2017 www.ydbzxh.org.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盐城市盐都区殡葬协会
协会地址: 盐城市世纪大道619号世纪大厦A2幢3楼 电话:0515-88659315,88659335 传真:0515-88659335 邮箱:ydbzxh@163.com